禪是及時轉身:千年禪宗教你不執著的心靈智慧➽推薦介紹資料◆免運☆宅配到府醉藍你看這個禪是及時轉身:千年禪宗教你不執著的心靈智慧。超猛的啦!我發現雅虎奇摩購物要比momo購物、金石堂書店更有吸引力。超多的網民很都說禪是及時轉身:千年禪宗教你不執著的心靈智慧爆讚的!說實話,到處比較價格真的是很折騰的一件事情,╭(﹊∩∩﹊)╮但部落客也都瞭解在台灣定價和折扣價會有一定的差距,你們實際上在店面看到的價格應該會再性價比高一些才是囉,別忘了點擊圖片查詢。接下來再做一些進一步圖片資訊的介紹吧!點圖可以進到官網推薦介紹!
點這看Y!奇摩購物更多資訊!給海瑤看也說這真的特價蠻合理的。上次看到的售價為 300,網路網路價隨時會調整,可以點擊商品圖片查看最新報價唷!
海瑤說用谷哥找goHappy購物、燦坤購物搜尋圖書影音 ,生活休閒 ,宗教會有更完整訊息。簡單闡述一下特色。圖書影音 ,生活休閒 ,宗教商品。
禪,不是要你放下,而是要換個角度看待萬事萬物。
第一部完全收錄禪宗傳承公案的權威之作!
千年禪宗教你不執著的心靈智慧
他人做得到,我為何不能?
為何再怎樣努力都‘不完善’?
就此拋卻,是不是很沒骨氣?
什麼時候是最好抽身時機?
捨得放下,及時回身,
才能四兩撥千斤解脫窘境,隨處自在!
透過歷代禪師傳承故事、一百多則精采且讓人會意一笑的禪機公案,
逐一解答各種疑慮煩惱,驅除了久居人心的魔:
【不執著的心靈智慧】
◎在不能逍遙之時逍遙,不能灑脫的地方灑脫
──禪宗祖師曰:“任你弱水三千,飲否在我!。”
真實的禪者,處熱惱而心清涼,品黃蓮而心甘甜。魔由心生,心中煩惱,則滿眼都是煩惱;煩惱之火熄滅,則處處清涼,就算置身紅塵,照樣心無罣礙,坦然快活。
◎顯時光明生,隱沒亦未闕,缺憾當中孕育美滿
──缺中有圓,圓中出缺,圓與缺相即相融,無所謂缺失,也無所謂美滿。
百分之百的完善難以冀求,內含遐疵則是理性的感悟。現實生活中,人人都出缺點,事事都出缺憾。學會正視自己的缺陷、善待他人的不足,才能滿足惜福。
◎只管兩頭撒開,中間放下,如果心中無事,佛祖仍是冤家
──遇聲遇色,好比石上栽花;見名見利,就象眼中加屑!
只要心中無所掛念,不為雜事影響,即不容易生煩惱,面對於生活中的難題、打擊才能平清淡淡,學會放下就能享受真實的自由。
【禪是系列】
千百位禪僧鬥機鋒、悟禪趣,轉化為現代生活疑問雜症的智慧良帖!
無事讀,會意一笑;得意讀,擊掌徹悟;困頓讀,茅塞頓開!
本系列共四本,是居士辛苦筆耕幾十年的智慧精髓,將“禪態度”完善鏈接現代人心所需要的祥和智慧,從上千年的禪宗傳承曆史、千百位禪師的靈感、精選上萬則公案、古今合用的道理以及智慧,敘述深入而細膩。
除了此以外,每一一段禪宗故事以後,加之“禪機新語”與“延伸瀏覽”,讓讀者在汲取禪宗智慧的同時,不忘觸類旁通,將禪的觀念、禪的法子能在現實生活中進行實踐與體會,真正學以至用,為忙碌緊張的都市生活減壓,並尋覓心靈出口。
解惑、指惹人生,最實用、易懂的活用禪書!
流傳千年的道理,讓你越活越自在,內心幸福不苦惱!
目錄
第一章 順其自然,就能安心!
■跟誰修禪呢?
──六祖說:自各兒沉思去!
.樹挪死,人移活
──遷移、變遷、變易,就有新的但願!
.你從曹溪來,帶了甚麼?
──小小野花,恰是佛性的浮現
【禪機新語】魔難,就是勝利的催化劑
【延伸瀏覽】置之死地而後生,取得勝利的決心
■在無聲入耳到了甚麼
──領悟了聽的本性,心就不會被聲塵所幹擾
.如何是禪?如何是道?
──青青翠竹,盡是真如;郁郁黃花,不過般若
【禪機新語】禪心靈動,感知時期脈動就能找到契機
【延伸瀏覽】觀無相之相,聽無聲之聲──抿滅有與無,才是真相!
■除了卻揚眉瞬目,拿心來!
──“無意可拿”只是知識,並不是真實體會
.本心應機隨照,靈明不昧
──除了去一切妄想邪念,出現出來的就是本心
【禪機新語】不以有限推論無窮
【延伸瀏覽】換個角度思考,才能徹底厘清納悶
■放開心胸懧清自己
──順其自然,是一種追隨本性的安然
. 鏟殿前草
──不是真的剷去雜草,而是要你無邪念
【禪機新語】不刻意強求,反而會成心外收獲
【延伸瀏覽】順其自然,尊敬秉性
第二章 回身處,自有自在!
■燒佛取暖豈不罪過?
──燒不出捨利即非真佛,只是木頭
.我是沒事的禪僧
──只有脫離一切煩惱的人,才能心無罣礙
【禪機新語】不拘泥事物固定的相狀,順應自然
【延伸瀏覽】立志於創造、革新才能勝利
■無言無說,無示無識
──謎底不在於問與答,泯除了相對於性才是正確的
.這一根為何這樣長?那一竿為什麼那樣短?
──長短也好,粗細也罷,都是法性的浮現
【禪機新語】解脫窘境的法子──及時回身
【延伸瀏覽】解脫自己戴上的緊箍咒──反其道而行
■死中求活,絕後再甦
.物我一如,禪境宛然
──無分無別,才是真正禪的境界
【禪機新語】惡因緣就是好因緣
【延伸瀏覽】晒蠟法師堅定信念、勤懇耕耘,終成績大智慧
■自性本自具足,自性不動不搖
──不從外得,不要教化,也不落階級
.禪心靈動,不住迷,也不住悟
──不執著真理,靈便運用、隨處回身
【禪機新語】簡單,最直接也最佳用!
【延伸瀏覽】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第三章 這頭那頭,都是禪!
■顯時光明生,隱沒亦未闕
──陰晴圓缺都是完善
.道如舒展手,佛似握成拳
──道即是佛,佛即是道
.缺中有圓,圓中出缺
──圓與缺相即相融,無所謂缺失,也無所謂美滿
【禪機新語】“最佳”是“好”的敵人──完善主義等於癱瘓
【延伸瀏覽】缺憾當中,孕育著美滿
■一體兩面,體用一如
──本色不容易探求,可先從功用下手
.蚊子上鐵牛,石頭上栽花
──想不通的道理,換個方式想就通了
【禪機新語】人可以沒朋友,但不能沒對於手
【延伸瀏覽】各宗歸禪,禪在江湖
第四章 當下的問題當下解
■眾善奉行,諸惡莫作
──槼則是為人服務的,不是人去服務槼則
.救人與殺人,皆是禪樞要
──悟與不悟,端看個人的功力與機緣
【禪機新語】活著就是為了扭轉世界
【延伸瀏覽】槼則是要讓世界更好,而非成為教條
■死亡不是收場,而是新生的開始
──薪火相傳,才能生生不息
.釣盡江波,金鱗始遇
──遇可教孺子,以命相授智慧
【禪機新語】肉身會死去,智慧的光芒卻永不熄滅
【延伸瀏覽】死亡是生命最傑出的發明
■淺嘗輒止,不求甚解
───切忌以有限的知識,去推定無窮的可能
.少得為足,不求深刻
──面對於問題切忌淺嘗輒止
【禪機新語】親自檢證過的知識才能相信
【延伸瀏覽】大道隱於小成──不以小成績而自滿,將達成更大的成績
■轉識成智
──用當下的智慧解決當下的問題
.竹密豈妨流水過,山高哪阻野雲飛
──灑脫無住即擺脫
.水凍魚難躍,山寒花發遲
──捨得拋卻,敢於超出,便能首創新局
【禪機新語】打開自己的心,就打開了智慧的龍頭
【延伸瀏覽】走進他人的眼裡,進入別人的心裡
■邊即是中
──若離兩邊,豈有中道?
.思量個不思量
──要思量著,才是初參的工夫
.講經有經師,講論有論師
──歷來就沒有救世主,自己的納悶自己解!
【禪機新語】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才是真實的順其自然
【延伸瀏覽】人只能在一邊的境界裡看另外一邊
■本性自明
──心放開了,一切看得明白
.雲在青天水在瓶
──人的佛性如同水與雲,本色不變
【禪機新語】在生活中維持一顆雲水禪心
【延伸瀏覽】真空自有妙用,還我原本面目──自性的本色從不會扭轉
第五章 人生的磨練即是轉機
■熱誠待人
──以赤裸的真心與人交往
.佛不可說
──禪不能明說,卻能暗示
.禪友真情,義滿長空
──竭誠相助密切無間,乃友情最高境界
.通身是手眼
──解除分別執著
【禪機新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延伸瀏覽】為朋友兩肋插刀,在所不惜
■少一些嚴苛,多一分幽默
──滑稽幽默當中蘊含著大機大智
.米中之蟲
──脫凡成聖,其實不是空想
.出門便是草
──我心無罣礙,煩惱便不生
.祖師西來意,空中一片石
──覓心了不可得,道不需刻意尋覓
【禪機新語】幽默的心靈,才能盛放出智慧
【延伸瀏覽】想開悟,先培育幽默感
■見解玄微,機鋒峭峻
──在互相切蹉中一塊兒進步
.無人識得自性
──自性無形無相,卻時時在身上產生作用
【禪機新語】交換凝智慧,探討出真知
【延伸瀏覽】真理在胸,如寶劍在手
■不經一番寒透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經由苦痛掙扎,才能化繭成蝶
.生也不說,死也不說
──再也不終日想著開悟,無心當中卻驟然徹悟
【禪機新語】磨練,對於成長有利
【延伸瀏覽】逆境是磨練,不是折磨
第六章 解決之道不遠求
■臨淵羡魚,不如退而結網
──有耕耘,就有收獲
.三句外省悟,六句內領會
──死抱著知識,沒法領會字面之外的真意
【禪機新語】收獲自在耕耘當中
【延伸瀏覽】天道酬勤
■天地不過禪機,萬物皆是真理
──自然中自有真締
.無情說法,你聽到了嗎?
──流水,飛鳥,樹林,無不在念佛念法
【禪機新語】生命與自然交融,才能真正掌控它的真締
【延伸瀏覽】自然中藏有大智慧
■心靜自然涼
──心中煩惱,則滿眼都是煩惱
.弱水三千,飲否在我
──在不能逍遙之時逍遙,不能灑脫的地方灑脫
.放下二元對峙
──以自己的正常評判是非,是妄生分別,平增煩惱
【禪機新語】魔由心生
【延伸瀏覽】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悲智雙運
──用全新目光看待人間的情義
.愛別離
──天地之間存在著更高的大道
.說心說性,光說不練則沒法契入大道
──想領悟禪的真締,必需親自實踐
【禪機新語】愛與憎,是一體的兩面
【延伸瀏覽】愛是因緣,別離也是因緣,莫要強求
第七章 自己的煩惱自己斷
■風動幡動
──一切都取決於心
.酷暑三昧
──想徹底去熱,就要跟熱融為一體
.井看驢子
──真理如水中之月,應物顯形
【禪機新語】扭轉自己,扭轉世界,都應當從心開始
【延伸瀏覽】沒有大事,也沒有小事
■僧人之勇
──自己的煩惱自己斷,自己的心病自己醫
.為法忘軀
──一往無前,必定會勝利
.佛有矇人之心
──超佛越祖,才能契入大道
【禪機新語】尋求真理,何懼千山萬水
【延伸瀏覽】背水一戰的勇氣,讓不可能變成可能
■有句無句,如藤倚樹
──時時留心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枯木生花,石女生兒
──排除了分別對峙的觀念
【禪機新語】惡有惡報,善有善報
【延伸瀏覽】貢高我慢,不知謙虛將自食惡果
■哪座山可以住?哪座山不可以住?
──心無罣礙才是大自在
.禪心無住,禪心無貪
──過於貪戀,天使也會變惡魔
【禪機新語】福至心靈,靈感浮現
【延伸瀏覽】平清淡淡才是真
第八章 當下決斷,當下放下
■千軍易患,一將難求
──千金難請好人材
.皓月當空,室中暗坐
──盲目修行也是枉然
.傾湫倒岳,袈裟未溼
──心無罣礙,凡事不往心裡去
【禪機新語】最稱職的人,才是最佳的人材
【延伸瀏覽】曉得看人,公司勝利機率高
■臨危不亂的決斷力
──面對於絕境,更要勇士斷腕
.危機即轉機
──敢於自行了斷,生機反現
【禪機新語】 鳳凰須有浴火的膽識,方能重生
【延伸瀏覽】人不畏懼死亡,便沒法以死亡相脅
■有敵人是榮幸的
──幫對於手就是幫自己
.撥塵見佛,直須揮劍
──悟後不能存悟,須完整放下
【禪機新語】對於手可以激起咱們的斗志
【延伸瀏覽】棋逢敵手遇知音
■看破與放下
──遇聲遇色,好比石上栽花;見名見利,就象眼中加屑!
.佛祖的言語如同家常便飯
──迷與悟都了無所得
.兩頭撒開,中間放下
──如果心中無事,佛祖仍是冤家
【禪機新語】恬澹名利真自在
【延伸瀏覽】若非真正看破,如何能放得下
第九章 桶底脫落,壑然爽朗
■詩與禪
──詩的靈感與禪的妙悟相通
.來如月分眾水,去似雲散千峰
──生死攪擾,無非是過眼雲煙
.二鼠侵藤
──心靈與天地融為一體,生死自在
【禪機新語】參禪能激活藝術創作的靈感
【延伸瀏覽】收視反聽,年過三十學藝不是夢
■黑漆桶重現光明
──徹悟後上下通明,壑然爽朗
.維摩一默
──無言無說,是為不二法門
.白馬入蘆花
──法身毫無虛妄之相,所以不能以肉眼來看
【禪機新語】斬斷一切煩惱,智慧之光照亮人生
【延伸瀏覽】桶裡無水,水中無月──手中是空
■澄心默照
──向內關照內心,發現不煩惱的世界
.止觀雙運,定而生慧
──靜坐默究,化干弋為玉帛
【禪機新語】找出煩惱的本源,卸下思想的桎梏
【延伸瀏覽】妄念一塊兒,馬上觀照即消失無蹤
內文試閱
■顯時光明生,隱沒亦未闕
──陰晴圓缺都是完善
石室善道禪師,原本是個爹不疼、娘不愛,無人管教、四周流浪的孤兒。十歲那年,長髭曠禪師在街頭遇到他,將他帶回了寺院。於是,他便出家做了驅烏沙彌。歲月悠然,八年時光將小小的“驅烏沙彌”雕塑成“應法沙彌”〔1〕 ──不久便可正式介入出家生活了。有一天,善道對於師父說:“弟子想去受戒。”
長髭曠便問:“你受戒圖個甚麼?”
善道說:“受戒以後,就能夠行腳雲游了。弟子早就想到五湖四海、四方叢林雲水參學,歷練禪道。可是,沒有戒牒,不敢外出。”
僧人要受滿二百五十條具足戒,才能算是真實的比丘。所以僧人排班,都是以戒臘(受戒的年限)為秩序序。
曠禪師說:“受戒,得年滿二十才行。你呢?”
善道無言以對於,只好默默離去。他一只腳剛剛跨出門坎,曠禪師忽然喚他回來。善道訊問師父有甚麼事,曠禪師說:“我沒事,是你有事。”
善道覺得奇怪:明明是你喊我,怎樣是我有事呢?
“你想受戒,不是有事嗎!”曠禪師又說,“心事不消,蘊蓄成山。你已經經在寺院出家多年,又年滿十八歲了,可以變通一下,准予你去受戒。”
善道心中喝彩一聲,立刻跑回自己的寮房,打點行囊。次日一大早,他來向師父辭行。曠禪師叮嚀他說:“你受戒回來時,必定要先到南岳衡山去星期我的師父──石頭希遷老以及尚。在那裡,自有你的益處。”
善道受戒以後,遵守師父的囑咐,來參謁師祖石頭巨匠。石頭希遷很喜歡這個徒孫,就將他留在身旁,時時提攜。
一日,善道隨侍石頭希遷在山間游覽時,石頭巨匠忽然指著前面的一棵樹說:“你去幫我把眼前的那棵樹砍倒,免得礙我的路。”
古代禪宗祖師,語默動靜,無不是禪;一日當中,借事即物,隨時啟示禪要。石頭巨匠要善道砍樹,就是啟迪他的前奏。善道仰頭舉目,瞄了前面的小樹一眼,說:“我沒帶戒刀。”
戒刀,是比丘隨身常帶的十八物之一,是用來裁衣、剃發、剪指甲的半月形小刀。因為佛陀不准隨意斫截一切草木等,故比丘所帶之刀稱為“戒刀”。同時,戒刀十分銳利,能斬斷一切諸惡煩惱,因而,它除了了實用價值外,亦有精神上的意義。
既然佛教制止無故斫伐草木,石頭巨匠讓善道去砍眼前的樹,就別成心味了;而戒刀既然是比丘常帶之物,剛受戒的善道卻說自己沒帶,也另成心趣。
石頭巨匠抽出自己的戒刀,卻倒著遞給了善道──讓他接刀刃!善道無比機智,一看便知師祖在唆使禪要,他的心也隨之靈動起來,機警地說:“為什麼不遞那頭來?”
◤“那頭”,表面上象是在說刀把,實際上就如禪師時常說的“這個、那個,這邊、那邊”,代表的都是無形無相、不可言說的佛性、自性等等。◤所以,善道此話,也是在請石頭祖師唆使自性。
石頭希遷卻說:“你用那頭做甚麼?”
◤這頭,那頭,都是自性的作用,何苦妄加分別?而自性,就在“抽刀、砍樹”這些日常事物中體現著其作用;自性,就在作用中,不能將之打成兩截!◤
善道隨即大徹大悟了!
由此,他終於明白了師父長髭曠禪師要他上衡山的良苦居心。善道拜別師祖石頭巨匠,一路北上,回到了潭州長髭。
曠禪師問他:“你是不是到過南岳?有沒見到石頭老以及尚?”
善道象是睜著眼說閒話:“到是到了,只是未曾經通報名號。”
曠禪師一聽這話,立刻明白門徒大悟了。但他還要勘驗一番,看他是不是真的腳塌實地:“你跟從誰受的戒?”
善道說:“不依他。”
是啊,自性本自具足,禪法不用從別人而得。開悟的人,契入了宇宙人生的大道,真理在手,固然高昂如王,擁有頂天立地的氣慨。
長髭曠禪師繼續考驗他說:“你在那裡即已經如斯,又來我這裡做甚麼?”
善道合十施禮,恭躬敬敬說道:“我怎敢違抗您呢!”
這就是真實的禪者,氣吞山河如虎,禮讓恭謙如土。我是法王,天下地上惟我獨尊;但是,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種,我又與螻蟻同等。我經天緯地,我超佛越祖,在我眼前,歷來沒有甚麼仙人上帝;同時,我順應所有的自然槼律,我遵循世間的常情禮儀,我僅僅是一個自然無非的普通人……
●道如舒展手,佛似握成拳
──道即是佛,佛即是道
善道禪師生不逢時,在他剛剛羽毛飽滿、將要一飛沖天之時,正好遇上唐武宗的滅佛運動。全國寺院十毀其九,二十六萬僧尼被強行還俗。善道禪師也未能幸免,光光的腦袋上留起了頭發。一年後,唐武宗因服用道士的丹藥中毒身亡。在禪宗叢林當過沙彌的唐宣宗即位,首創了唐代最後一段太平盛世──大中之治。劫後余生,大批開悟的禪師從深山老林走了出來,擔當起重振佛教的使命,眾多僧尼也回到寺院中。但是,善道禪師卻沒有從新落發,反而在原來隱居的潭州攸縣石室山當一位行者──寺院裡最低賤的賣苦力者。他跟六祖當年同樣,逐日踏碓(ㄉㄨㄟˋ,杵臼)舂米,贍養全寺僧眾。
他雖然將自己混同於不入流的行者當中,慕名前來參訪的高僧、大德仍然川流不息。他每一見僧來,便豎起禪杖說:“三世諸佛,盡從這裡來。”應答者很少能到達默契,得到他的懧可。
南泉普願的弟子、赫赫著名的長沙景岑禪師據說這一公案後,說道:“我若見到他豎起禪杖,即令他放下,別通個信息。”
當時,臨濟巨匠的弟子三聖慧然正在南方游歷,便用此禪話應答善道。善道哈哈一笑,說:“你販賣的是長沙的話語。”
杏山鑒洪禪師聞聽三聖慧然失機,便跑了幾千裡,從河北涿州親身來到石室。善道禪師據說杏山不遠萬裡而來,便到山下去迎接他。許多僧眾也自動跟隨他來到山門以外。杏山鑒洪禪師遠遠見狀,悄悄繞道,潛入善道往常舂米的碓坊,“咚咚”踏碓舂米。
善道聞聲而來。杏山說:“有勞禪師以如斯盛大的典禮招待,貧僧實在難以消受。”
善道禪師說:“開心的碗子端上來,無蓋的盤子取下去。說甚麼難消不難消!”
禪者心無罣礙,任運隨緣,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穿潭底水無痕。任你風浪起,我心自坦然。
有個禪僧問石室善道:“巨匠,你去過五臺山嗎?”善道禪師回答:“去過。”
那僧無風起浪,問道:“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那末,你是不是見到了文殊菩薩顯靈?”善道禪師藝高人膽大,點點頭說:“見到過。”
禪僧既興奮,又懷疑,追問道:“真的嗎?文殊可曾經對於你說了些甚麼?”石室善道喝斥他說:“文殊菩薩說,你的親生父母現在都埋在墳堆裡,上面長滿了雜草。”
禪,哪裡來得許多玄虛?◤往常心是道,玄奧、奇幻、神妙,與禪無緣!◤
溈仰宗創始人溈山靈祖師,據說石室善道功行深摯,機鋒峻烈,見識非凡,便委派自己的得意弟子仰山慧寂前來勘驗。
仰山問:“如何是佛?”善道一言不發,只是伸出一個拳頭。
仰山再問:“如何是道?”善道的拳頭變為了巴掌。
佛教所說的“道”,並不是道家或道教。其一,是指宇宙人生的真締;其二,到達醒悟的法則,修行法子、途徑、境界與過程;其三,也是菩提──醒悟無尚智慧的意譯。
仰山慧寂第三次提問:“佛之與道相去幾何?”善道禪師伸出一只手,先是張開成巴掌,繼而緊握成拳頭,然後啟齒回答說:◤“道如舒展手,佛似握成拳。”◤
仰山慧寂點點頭。他明白,道即是佛,佛即是道,兩者原本一如,只是外在的表現形式各異。然而,兩者畢竟各有其奧妙的地方,其細微區分,偏偏是用功契入之處。因而,仰山追問道:“畢竟如何的道,可托賴、可依止?”
善道禪師用手在空中撥了三下,說:“沒有這樣的事,根本就沒甚麼信賴不信賴、依止不依止的事!”
歷來就沒有救世主。◤佛陀也僅僅是以他自己的醒悟,發現了自然存在的真理,告知了咱們一條醒悟真理的道路。走與不走,悟與不悟,是每一個人自己的事情。◤
●缺中有圓,圓中出缺
──圓與缺相即相融,無所謂缺失,也無所謂美滿
一天晚上,恰逢月半,一輪明月高掛東天。善道與仰山慧寂來到寺外的放生池畔,臨水賞月。
夜夜池上觀,禪身坐月邊。
虛無色可取,姣潔意難傳。
若向空心了,長如影正圓。(唐朝禪僧皎然詩)
禪心似月,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清月似禪,空明靈動,靈動空明。禪者之心,即物而真。於是,仰山慧寂問道:“月亮變得又尖又彎的時候,它的圓相到哪裡去了?月亮團團聚圓、盈盈滿滿的時候,那一勾彎月的尖相又到甚麼處所去了呢?”
善道禪師說:“彎月尖尖的時候,圓相隱隱地存在著;月亮美滿的時候,尖相仍然存在。”
◤缺中有圓,圓中出缺,圓與缺相即相融,無所謂缺失,也無所謂美滿。
天上一輪月,渾似禪境界。顯時光明生,隱沒亦未闕。◤
■心靜自然涼
──心中煩惱,則滿眼都是煩惱
良價於唐宣宗大中末年在豫章高安(今江西)洞山普利院開法。他提出了一整套包含“功勞五位、正偏宛傳、三滲漏以及三路接人”等法子的思想理論與修行實踐體系。這類全新的禪風登時風靡禪林,傳播四方,天下僧衲爭相來投。人們稱之為“洞上玄風”。曹洞宗,由此正式創立了。
●弱水三千,飲否在我
──在不能逍遙之時逍遙,不能灑脫的地方灑脫
一名禪僧病情很重,想見洞山良價。洞山良價據說以後,趕快來到他的病床前問安。禪僧說:“以及尚為何不救度人家的男女?”
良價問他:“你是甚麼人家的男女?”
這僧說得很是奇特:“我是沒有一點善根,不相信佛法人家的男女。”
良價聞聽此說,默然很久。
一默如雷,此時無聲勝有聲。
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睹啟明星而悟道,說:“真希奇,一切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陀在圓寂以前的最後一部經典《涅槃經》中說,◤最笨拙、最不具善根、最不相信佛法的人,也有佛性,也能夠成佛。◤
這僧參禪多年,這些道理他都明白。一陣病痛襲來,他的定力很好,依舊盤腿而坐,根本不為肉體的痛苦所動。但是,他卻問道:“如果四面都有大山相逼,怎樣辦?”
良價固然明白他說的不是病痛,而是心中的煩惱。他說:“老僧之前也是從人家屋簷下過來的。”
禪僧說:“回互不回互?”
◤回互理論,是曹洞宗的根本宗旨。所謂“回互”,是說事物是互相融合,互相涉入,無所分別的。◤如同許多燭炬將室內照得通亮,這類明亮是所有燭光互相融合的結果,燭光與燭光無二無別,也無所分別。
洞山回答:“不回互。”
“不回互”是與“回互”相待(相對於)而言。◤不回互強調的是事物雖然互相融合涉入,卻也各有分位,各住各性,不相雜亂。◤就象所有的燭炬都是獨立的個體,各自散發著自己的光芒,井然有序,絕不錯亂。
惋惜,這僧未能領悟洞山白叟的禪機,問道:“教我朝哪裡去?”
洞山白叟說:“種谷的田中去。”
惟有與日常生活打成一片,方是禪的真實受用,方是禪的真締的體現。
僧人不理解,嘆了口氣,說了聲“保重”,便坐化了。良價用禪杖在他的腦袋上敲了三下,說:“你只知這麼去,殊不知這麼來。”
夜間小參,沒有點燈,有位僧人出來問話以後,不待洞山回答便退了回去。洞山見狀,立刻叮囑酒保:“掌燈!”
一點燈火,即可遣散千古黑暗。洞山招呼剛才問話的僧人出來,那僧走到跟前。洞山轉向酒保:“去,取三兩擦臉的粉來,給這位上座。”
只有女人材抹胭脂,擦香粉。送香粉給僧人,更是天大的侮辱!因而,這僧氣得七竅生煙,拂袖而出。但是,巧妙的是,他剛剛回到僧堂,忽然有所覺悟。於是,他將自己所有資財都恩賜了出來,設齋贍養群眾。三年以後,他來向洞山告別。洞山知道他的意思,說道:“好自為之。”
當時,雪峰義存尚在洞山參學,他問:“這僧告辭,什麼時候回來?”
洞山說:“他只知一去,不知再來。”
雪峰聽洞山說得有些奇怪,便跟蹤那僧而去。那僧回到自己的寮房,在蒲團上跏趺而坐,蕭灑地圓寂了。雪峰大為驚奇,趕快去向洞山講演。洞山說:“他雖然去得很灑脫,仍是比老僧三生差一些。”
這兩位禪僧修行,可以說都已經經到達了很高的境界,◤可以自己掌握生死。◤這類境界,是其他宗教和佛教其他宗派力圖實現的最高目標。但是,在禪宗看來,◤只能上天堂,不能下地獄,尚不能算修行到家。◤真實的禪者,處熱惱而心清涼,品黃蓮而心甘甜;◤在人人不能逍遙之時逍遙,在人人不能灑脫的地方灑脫;任你弱水三千,飲否在我!◤同時,菩薩隨願力而生,度脫一切眾生。所以,地藏王菩薩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溈山東大學師說:“老僧百年以後,到山下做一頭水牯牛。”所以,洞山說這兩個僧人只知去,不知來。
也恰是由於如斯,另外一個禪僧問洞山:“文殊、普賢這兩大菩薩來參訪你時如何?”
洞山說:“將他倆趕到水牛群裡!”
這僧說:“以及尚你這樣說,誣蔑菩薩,我看你下地獄像射箭同樣快!”
洞山一笑:“全憑他力。”
另外一座寺廟的住持患了病,只要見到僧人便高喊:“救命、救命!”
但是,所有的回答都不投他的機。洞山據說以後便去探尋他。見面,他仍是喊“救命”。洞山問得很是奇特:“甚麼救命?”
那住持坐了起來,問道:“你不是藥山惟儼的再傳弟子、雲岩曇晟的嫡傳弟子嗎?”
洞山說:“不敢當。”
那住持合掌說:“大家相送。”說完,飄但是逝。
農歷十月二十七日,是雲岩巨匠圓寂留念日,洞山照例要舉辦齋會。一名僧人問洞山:“以及尚在雲岩禪師那裡得到了甚麼唆使?”
洞山說:“我雖然在他座下學禪,他卻不曾經對於我有甚麼唆使。”
“既然沒有獲得唆使,為何還要為他設齋呢?”
洞山說:“我怎樣敢違抗他白叟家啊!”
僧人又問:“當初,你參謁的是南泉巨匠,為什麼卻為雲岩設齋會呢?”
洞山說:“我其實不推崇雲岩先師的道德佛法,敬重的是他對於我的循循善誘。他不給我說破,讓我自性自悟,自迷自度。”
僧人再問:“你為雲岩設齋,讚同他的學說嗎?”
“半讚同,半不贊同。”
僧人奇怪了:“他是你的師父啊,為什麼不全讚同?”
洞山說:“正由於他是我的恩師,我若是全體讚同,湊巧姑負了他的教悔。”
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
作者數據
明一居士
明一居士現今有名禪宗學者、禪學作家,現任河北禪文化中心鑽研員。居士潛心研修佛教、禪學二十余年,對於於禪的理解不但精曉於知見層面,更有真修實證的工夫。曾經介入由國學巨匠南懷瑾作序的《虛雲以及尚全集》編著工作,前後著有《河北佛教史》《讀佛即是拜佛》《禪是打卡下班》《禪是喝茶吃飯》《禪是及時回身》《禪是月白風清》等多部作品,暢銷近50萬冊。
《禪是》系列是居士辛苦筆耕幾十年的智慧精髓,向現代人全面介紹禪宗在漫長曆史中淬煉出的精華,彙集了禪公案以古鑑今的現代職場、生活、心靈及人生智慧與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