ㄎㄎㄎ!我最後buy下去薛西弗斯的神話:卡繆的荒謬哲學了!❤詳細官網資料免運☆宅配到府─▶薛西弗斯的神話:卡繆的荒謬哲學這麼便宜實在粉咖心吶爆殺的。超多的網民很都說薛西弗斯的神話:卡繆的荒謬哲學無敵強的!老實說,到處找優惠商品真的是很傷神的一件事情,去找了各種官網報導和評鑑測試文,後續再做一些更詳盡圖片資訊的介紹吧!點圖可以進到官網詳盡介紹!現今像是7Net購物、金石堂書店、PChome線上購物都有銷售該圖書影音 ,旅遊/運動/人文 ,哲學商品!薛西弗斯的神話:卡繆的荒謬哲學唷呼。
我有去搜索momo購物、奇摩拍賣以及博客來,但是價格都不像雅虎奇摩購物這樣的物超所值!我從推薦文大概明白到這是作者:卡繆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15-07-07。圖書影音 ,旅遊/運動/人文 ,哲學商品。
前陣子看到的特價是 268,給又松看也說這真的報價蠻合理的。網路折扣價隨時會變動,可以點擊商品圖片查看最近價格唷!點 官方介紹查看更多推薦介紹資料。
哲學經典獨一法文直譯版
輔大哲學系助理教授 沈清楷
知名評論家 南方朔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范雲
作家暨節目主持人 謝哲青 舉薦
中央大學法文系助理教授 徐佳華 導讀
對於卡繆而言,生在這荒誕世界的人,獨一真實的角色是生存,
對於生活、反抗與自由有所覺醒。——美國文學巨擘William Faulkner
“生命的意義在於過程。”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繆一句話扭轉後人對於於存在的思考。
卡繆分析現代知性的趨向,以“荒誕”解讀人的存在與這個世界,
透過哲學闡述、文學批判及藝術來詮釋荒誕的概念。
在他筆下,神話中悲慘命運的受難者,成為了反逆命運及覺醒的人類精神的象征。
希臘神話中薛西弗斯因得罪眾神,受懲罰必需將巨石推到山頂,但達到山頂後巨石又自動滾落山腳。
薛西弗斯得一再重復這個徒勞的過程。
這則神話在存在主義風行的時期,由哲學家卡繆提出了新解,對於五、六○年代的思潮影響甚鉅。
卡繆懧為,不斷推進巨石上山,正像徵著人類的“生命過程”——誕生、生存的掙扎與奮斗,最後死亡,世世代代都經曆這個過程,沒有終結。這樣的生命究竟有甚麼意義?
在本書中,卡繆以洗鍊文筆探討存在的荒誕感,同時展示出與籠罩著生命的黑暗戰斗,和向現實挑戰的決心。
而神話中悲慘命運的受難者,在卡繆筆下成為與命運抗爭及覺醒的人類精神像徵。
目錄
導讀
卡繆年表
荒誕的推理
.荒誕與自殺 .荒誕的高牆 .哲學的自殺 .荒誕的自由
荒誕感會在任何街角襲上任何人。它赤裸裸地使人難以忍耐,它是沒有光芒的光線,讓人無從捉摸。但那種難題自身便值得咱們思索。
荒誕的人
.唐璜主義 .戲劇 .征服
一個堅信荒誕的人只是懧為,應當以中庸之道的態度來思考這些行動的結果。他隨時准備好要付出代價。
荒誕的創作
.哲學與小說 .基里洛夫 .短暫的創作
如今人的思想的終局,再也不是自我拋卻,而是透過諸般形象從新活躍起來。思想於是開始嬉戲,這確切會產生……
薛西弗斯的神話
我看見這個男人以繁重但安穩的腳步走下山,走向他不知何日終結的苦痛。這段時間象是一個喘息的時刻……那是成心識的時刻。從他離開山頂,朝山下走向諸神的住所的每一分每一秒,他是他的命運的主人。他比那塊巨石還要強韌。
附錄
法蘭茲.卡夫卡作品中的但願與荒誕
卡繆語錄
導讀
一個不願逃避也不願低頭的青年的吶喊◎文∕徐佳華
《薛西弗斯的神話》是卡繆對於荒誕感受的思考與回應。年方二十三,當其文思之路才正要開展之際,卡繆便在筆記中記錄下其欲書寫一本關於荒誕的哲思作品之用意。但是,對於於荒誕之思考,所自何來?
除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籠罩人心的低迷氣氛外,卡繆的個人經曆以及對於當時社會的細微察看,亦是使得荒誕主旨成為其思想作品起始點的關鍵。窮困的家境,寡言的母親,青少年時代便染上當時沒法治愈的肺結核症,使得他必需拋卻酷愛的足球,沒法從事教職,二戰時欲自願參軍亦因健康因素受到謝絕,更不時得與死神拔河。除了此以外,以及當今數不清的如同《異村夫》主角的你我同樣,當時的卡繆也切身感遭到為了綿薄工資勞心勞力,好不易周末略微喘口氣,又要再次繼續打轉的無窮回圈,指望著看不見去向的未來。此外,他的第一段婚姻以離婚結束,以及從事記者工作所親眼目擊的人民窘境與荒誕司法,凡此種種都匯為他思考荒誕的實證營養。從理論層面來講,卡繆以自身的哲學訓練背景及對於各家存在哲學的批評思考,配合以文學、戲劇與曆史等方面的經驗知識,型塑出他的荒誕闡述。必需強調的是,卡繆其實不以哲學家自居,雖然這部作品援用了數位哲學家及論點為討論對像,但其本源卻深紮於現實生活感知的土壤,其中心思想以及質問,更是屬於具體的范疇,攸關找到如何行動以及如何矜持的方式,而非用意創建一套形上及抽像的智識系統。他似乎預料到後人對於他的可能誤會,開章明義便指出本書非關當時不存在、他也無心聲稱的“荒誕哲學”。若以一言蔽之,《薛西弗斯的神話》是一個不願逃避也不願低頭的青年的吶喊(文稿完成時卡繆還不滿二十八歲),向著內心同時對於著世界,懷抱滿滿的勇氣與絕對於的誠實,既沉著又熱切地嘗試厘清荒誕感的來源、剖析其各個層面,並由此找尋面對於它的方式。
卡繆懧為荒誕感來自期待與真實二者之間的差距。世界若單獨存在,它其實不荒誕,人若單獨存在,也不荒誕。可是人必然活在世界中,而理解所處世界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慾望以及根本需要,荒誕感即來自未提供解答的世界以及渴想謎底的人的共存交會。因而,並不是所有人都必然感到荒誕,只有當他問起“為何”,也就是對於自我存在有了意識,開始妄圖去追根究底的時候,一種無以名狀的陌異感才隨之而生。人與世界的關系也在此時由本來的混沌不分到分化剝離,如同自伊甸園墜入世間的亞當夏娃,成心識之人想方設法重回天人合一狀況而不得復返,抑或像粉墨登場的演員驟然對於面前舞臺感到目生抽離,再也沒法無私入戲。不知所為什麼來、向何處去的納悶,碰上“問每天不應,問地地不語”的靜默,在全知全能之神因西方理性啟蒙精神高漲而慢慢勢微的趨勢下,成為人們愈益急切的焦慮。但是透過理性來理解世界,面前展開的卻是實沒法完整以理性駕馭的他者。正因如斯,在哲學、道德、文學及宗教各方面都能看到在科學理性與宗教秩序的拉扯下,探訪如何面對於此荒誕感的嘗試。
卡繆的文思作品第一階段,即荒誕階段,也是此脈絡下的一個回應。它所設定的條件,亦即卡繆荒誕闡述的核心,在於懧知到人之有限,並謝絕以任何方式回避或忽視這個有限性。受病痛所苦的卡繆明白生命隨時可能被死亡完整剝奪,而他深愛的只有面前這個具體而可觸可感的大地人間。惟有在確定死亡是人獨一可能的未來時,才能真正懧真看待咱們正活著的、有限的且是獨一的生命。因而他只承懧現世,他關切的是在不將生命及其意義寄托予神或任何超脫於人之局限的條件下,如何用人的維度,並且也只用人的維度,來找到面對於人的地方境的行為方針。
為此,卡繆帶著咱們一步一步地舉例、分析、辯證,既充滿理性又合乎邏輯。咱們近身跟隨他的分析進程,介入每一一條路徑的探訪,一塊兒佇足於這一套思路中的每一一個停頓。他對於問題抽絲剝繭,論理環環相扣,從自殺到人生有沒有意義動身,繞經存在哲學家們的不同立場並逐一予以回應,也不忘交待思索過程當中他所面對於的某些選擇或考量,而其雙腳則堅實地踏在具體經驗上。本書第一部份從自殺破題,提出理論性的問題與論證:如果人生是荒誕的,人該不該自殺?自殺是不是為荒誕的解決之道?而如果人生沒成心義,是不是就不值得活?接著,作者由日常生活經驗切入,探索荒誕感的本源,羅列當代存在哲學家的對於應,並由荒誕感的描寫轉至荒誕概念的討論。荒誕的兩個必要前提,在於人欲理解本身與所處環境的渴想,和非理性世界對於此渴想的噤聲,二者缺一不可。不管是拋卻理性選擇宗教或藉由超出現實來逃避,乃至聲稱世界僅為人之理性所能理解之貌,皆是在人與世界群組成的荒誕等式中移除其中一個變數,實則都在逃避荒誕的條件,但此條件一旦不成立,這場論證便屬無效。由此,卡繆點出荒誕即是清楚理性之限度,荒誕之人接受本身的有限,並在此有限以內將自己在精神上與行動上的自由都施展到極致,全力地、大量地活。唐璜、戲劇演員、征戰者以及創作者都是這類荒誕之人的絕佳范例,他們在有限時空中尋求無窮可能,全心投入焚燒當下,打造消蹤即逝的王國,同時不寄望於永恆;正因明白死亡是人的終點,才更能一心一意地專注於活出豐厚精采的此刻。卡繆最後以遭天神懲罰必需不斷推大石頭上山,但一旦達到頂點石頭又會滾落山腳而必需從新來過的薛西弗斯為荒誕之人的代表:他的荒誕與他的氣力,在於明知總將徒勞無功卻能安然接受,並在過程當中將苦難轉為幸福的可能。
這部書使得卡繆很快並久長地被歸類為存在主義哲學家,並與存在主義代表人物沙特聯結在一塊兒,盡管卡繆曾經屢次聲明他既非存在主義者亦非哲學家。懧真的讀者自然能清楚看出卡繆即便不缺以理性邏輯為批評法子,其目的卻不在創建一套完全封鎖的哲學系統。思考人在現今世事中的行為准則與自處方式,才是他最關心的事。至於沙特的存在主義,套句卡繆的話──其實不由於咱們說世界是荒誕的,就是接受存在主義;否則,依據在地鐵裡聽到的乘客對於話,咱們可以說他們當中有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存在主義者了。《薛西弗斯的神話》以及卡繆的作品思想由荒誕動身,其方向以及終點卻絕非荒誕或失望,也反對於任何形式的逃避閃躲(自殺即為其中之一)。這意謂的更是反抗,是對於現世的愛與執著、對於當下生命的擁抱與珍惜,以及對於面前所知所感之世界無可停息的歸屬感與鄉愁。承懧有限,因而更能以自由以及熱忱將有限施展至極致,人的獨一目的便是回歸於人,荒誕於是成為正向氣力。卡繆在荒誕以後的思想與作品,更由薛西弗斯所象征的個人反抗擴展至群體的共同反抗,至此,卡繆的思想真正與沙特以曆史取代上帝的存在主義有了明確的分界。閤上《薛西弗斯的神話》,咱們明白旅程才正要開展。
本文作者為中央大學法文系助理教授
名家舉薦
在無盡的黑暗與失望中,也許,但願就暗藏在其中◎文∕謝哲青(作家暨節目主持人)
面對於荒謬謬誤的世界,庸碌、無心義的生活日常,咱們是否能夠誠實地面對於自我,英勇地迎向命運。仍是只能趁波逐浪,做一個單向度的人?
阿爾貝.卡繆(Albert Camus)一九一三年誕生於北非法屬阿爾及利亞的貧農家庭,誕生不久,父親就被征召入伍,介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身亡。這位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成長過程相當艱辛,做過許多雜役苦工,以後卡繆又經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殖民地暴動,面對於二十世紀兩次?滅性的兵燹巨禍,對於他的思想有深入轉化及影響。
卡繆的創作大多以三段的奏鳴曲形式發表:小說、哲學隨筆與劇本。卡繆的核心思想,在於從精神上反抗無可防止的荒繆,這個觀點在一九五一年出版的文集《反抗者》中披露無遺,卡繆歷來不從“偉大”與“崇高”中探討生命,而是從“人”的生存情境去觀看,從曆史殘暴的循環中揭露,所謂的“反抗”,並不是形而下、物理性的抗衡,而是采取非暴力的精神能量去深化“反抗”及“存在”的意義。同時期另外一位傑出的思想家沙特(Jean-Paul Sartre),強調個人的自由意志與決擇,是面對於荒繆可采取的手腕之一,而卡繆反而強調苦難中的幸福。
無非要理解卡繆的思想價值,就必需瞭解他眼中的“荒誕”是甚麼。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之後,歐陸流行黑格爾及馬克思式目的論的曆史主義,這類哲學思潮相信曆史有一種看不見的理性槼律,世界上所產生的一切,都朝著某種成心義的目的前進,即便在曆史行進的過程當中充滿不公、殘暴與苦難,就終極神聖目的而言,所有的不幸都微乎其微。曆史主義目的論者堅信曆史自身就是啟示,一切的意義於抵達終點時皆會顯露。卡繆通過作品,揭露掩蓋在曆史公道性下的虛假,曆史主義所預設的空幻目的,在他的眼中,除了了荒誕,仍是荒誕。
於是,所有的一切……世界、曆史、國家、政府、社會與其所創造,終將歸於荒誕,對於於汲汲營營尋求意義的人來講,面對於荒謬無常的生活,“存在”這件事必將充滿辱沒、停滯、尤豫與沖突,終究,人對於於“存在”無感,或是失望,只能選擇麻痺不仁、酒囊飯袋的苟且,或是走上反抗,在反抗的否定中確定自我與存在。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小說《無謂的盛宴》(La fête de l'insignifianc, 2014),正呼應了卡繆的哲學觀點:所有形式的反抗都有價值。人從生活日常中,清醒地覺察生命的荒誕,謝絕消極地逃避背離,進而接受荒誕,起身反抗。從人的角度理解,咱們要英勇面對於生命的不公道;以群體的角度切入,正視無理及不公,堅定地謝絕專制、貪腐、溺職,乃至是目前社會普遍歡迎的“小確幸”,都是卡繆哲學著眼所在。
完成於一九四二年《薛西弗斯的神話》(Le mythe de sisyphe),恰是咱們理解卡繆思想從懧識荒誕到接受無心義、反抗荒誕的首要著作。當被眾神之王宙斯永罰制約的薛西弗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執行苦役——將巨石推至山頂,然後連人帶石的滾回山腳;卡繆卻要咱們想象:“薛西弗斯是快活的!”卡繆通過的哲學設計,用快活來譏刺無止境的魔難,?有成果的徒勞,嘗試公道化不公道的荒誕,因此在書中,荒誕被提昇到至高點。無非也在這不公道中,薛西弗斯英勇而堅定地維持信心,以行動抗爭,寧可奮力向上,努力迎向青天與陽光,而非瑟縮地躲在黑暗的谷底怨天尤人。薛西弗斯角色的隱喻,恰是有深度、有自覺的反抗者。
通過《薛西弗斯的神話》,讓咱們學會在謝絕荒誕後,仍在行動中堅定信心,惟有熱忱地反抗,在無盡的黑暗與失望中,也許,但願就暗藏在其中。
有荒誕,才有反水!◎文∕南方朔
如果要論近代思潮,良多人都會承懧,發軔於兩次大戰之間、在第二次大戰後壯大的存在主義可能影響最大。之前的思想家,不論國家或派別,主要都是在探訪一個普遍性的真理,那是“理性主義的大時期”,但兩次大戰的經驗卻表明了這類普遍理性反而走到了不理性的方向,於是人們的思想遂開始轉向,開始關心人的實存狀況、生命的主觀感受、理性的吊詭、人類的慘劇宿命、人類的終極主體性等問題。存在主義替哲學打開了一條新的出路,哲學再也不是專業哲學的禁臠,而是一種對於生命的態度。哲學開始進入文學藝術以及影劇,也開始進入了咖啡館,它造成為了整個時期精神的改觀。
在存在主義發展的過程當中,卡繆所著的這本《薛西弗斯的神話》,無疑擁有一種定音的帶頭作用。卡繆其實不是專業的哲學家,他是北非法屬殖民地阿爾及利亞人,在阿爾及利亞的經驗使他很早就洞澈了理性主義的荒謬虛假,於是他對於生命的熱忱使他走向了反水的道路。但卡繆所說的反水,其實不只是政治社會的反水,而是更為本色性的反水。他把反水的概念拉高到了生命哲學的層次。理性是欠缺的,世界是荒謬的,生命是荒誕的,而人類已經無處可去、無路可逃,只有義無返顧走向世界,去以及命運碰撞。人只是在慘劇性的實踐過程當中,才可以從碰撞的火花中照亮自己。存在主義的思想就是在卡繆以及沙特的率領下,使它走向現代實踐哲學的新方向。惋惜的是,卡繆以及沙特這對於伙伴後來由於意見不合而鬧翻,成為了近代人文思想界最大的公案之一。但不管如何,卡繆以及沙特都屬二十世紀新人文主義的代表。
如果咱們檢討人類思想的演變,從神權到理性主義時期,人們都懧定了有一種全稱式函蓋了一切的范疇,可以構成一種定義的秩序,但真實存在的世界顯然不是這樣的。於是到了二十世紀,思想家們遂開始逐步轉向,再也不把理性視為顛簸不破的范疇,且開始懷疑“凡存期近是公道”的假定,而往人的意識、心理、主觀的生命情境及感受、非理性現象,和生命的動能等方向轉移。二十世紀的哲學現象學、尼采哲學等都已經流露出這類轉向的痕跡。而到了存在主義興起,這類轉向才開始表面化並通俗化,構成了新的時期氣氛。而存在主義之所以發展快速,則以及它的主要領航人其實不是學院哲學家,而是文學家、散文家,乃至表演藝術家有著親密的關系。正因他們不是專業的哲學家,才可能用直觀的方式,以優雅的散文掌握到生命哲學的本色,提綱挈領、動人肺腑。卡繆的《薛西弗斯的神話》之所以對於存在主義有一種定音的作用,並廣泛的被視為形同存在主義的一則宣言,道理在此。
人們都知道希臘神話裡薛西弗斯的故事,他由於違逆了天神而遭到懲罰。它必需永久推著巨石上山,但到了山頂,當大功告成之際,巨石就立刻滾落山下。他必需週而復始做著這樣的動作。薛西弗斯的神話究竟有甚麼喻意?它是違逆以及懲罰的原型?是人生徒勞的慘劇寄意?或者就是一則壯烈的史詩?但卡繆卻不然,它在這篇文章的最後一段說:“但薛西弗斯展示一種更高的虔誠之心:否定諸神,扛起巨石。他也懧定一切都很好。這個爾後再沒有主宰的宇宙,對於他來講既不荒瘠,亦不徒勞。群組成那顆石頭的每一個微粒,幕色籠罩的山陵的每一片礦岩,它們自身便是一個世界。朝向山頂的戰斗自身,就足以充實人心。咱們應該想象薛西弗斯是快活的。”
因而在這本《薛西弗斯的神話》中,薛西弗斯的故事只是最後的結論以及註腳,它真正在談的,實際上是卡繆的荒誕哲學以及反抗哲學。世界是荒誕的,生命也有太多矛盾,那就是人的實存狀況。卡繆不象齊克果以及雅斯培等有神論存在主義者,他不想透過信仰的跳躍,跳回到上帝的懷抱,用上帝的氣力來化解人生的荒誕壓力。在這個上帝已經不存在的時刻,人們只有踽踽獨行,去鄙棄人生的荒誕。卡繆在這本書裡是借著討論荒誕、戰勝荒誕,在催生一種新的英雄主義,那就是人被荒誕所照亮!這也是他的反水哲學之奧義。
因而對於於這本卷帙不大,但有劃時期意義的散體裁哲學著作,咱們實在需要再三精讀反芻,然後咱們才可能進到那顆偉大的心靈中!
為什麼薛西弗斯是快活的?◎文∕沈清楷(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薛西弗斯被諸神處分,將石頭推到山頂,然後石頭又自動滾下,日復一日。有甚麼懲罰比毫無心義的重復、徒勞無功,更能帶來痛苦?這類注定沒法逃脫、毫無心義的生命,是不是值得活?如果這樣地活著是沒成心義的,為什麼不去死?薛西弗斯遭遇到的懲罰,是讓他活在無心義的荒誕之中,除了了重復勞動,還有日久天長不斷擴大的無聊,反觀人類本身朝九晚五、日復一日的勞動,這莫非不是人類生命的寫照?如果薛西弗斯代表著人,而卡繆建議咱們:“必需想象薛西弗斯是快活的?”這豈不是更荒誕?仍是這是一種荒誕手法的操作,譏刺他所遭遇到的痛苦,用快活詮釋痛苦,讓荒誕更為荒誕?
論文集《薛西弗斯的神話》(1942)在小說《異村夫》(1942)以後同年出版,恰好處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以後的劇作《卡里古拉》(1944)、《誤解》(1944),共同形成“荒誕循環”。《薛西弗斯的神話》是卡繆的對於薛西弗斯有名的詮釋,但實際上卡繆對於這個故事的論述只佔這個文集的很小篇幅。它的首要在於,一方面,卡繆在二十九歲首度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也預示了他作品中“荒誕循環”到“反抗循環”的轉折。另外一方面,它呼應著西方對於“現代性”的檢討,以及尼采、海德格、沙特同樣,質疑著西方“理性”,當現代政治、曆史以“理性”之名,散播著許多虛假的意義,而不能不讓人懷疑、直到使人作噁,才察覺人被無心義的鎖碎委曲地拼湊著空想的自我與自由,而虛無正滲透日常生活的每一一處。
卡繆借助“荒誕”去鏈接存在哲學、文學的作家,如齊克果、卡夫卡、杜斯妥以夫斯基等,藉由他們去探觸、發掘人的存在處境:虛無、焦慮、失望、痛苦等。對於卡繆而言,荒誕隨處可見,從道德的虛假、政治的謠言、生命的無常、對於永恆的絕望、還有在自己身上莫名而來的歹意……荒誕感看似是不公道、難以忍耐的,卻是生命的真實。它不是無心義自身、也不是非理性,荒誕感是意義與非意義之間的沖突,是理性與非理性的對峙,用卡繆的話來講,荒誕感來自於一旦人尋求意義、召喚著幸福與理性,而世界對於他的回應卻是“無理的默然”。荒誕感生於這類沖突與無解的矛盾對峙,並在人內心充滿期待與但願與使人絕望的世界中的反差而被撕裂著。
荒誕感的呈現,就是發現了“應當要成心義的生命中的無心義”,然而,荒誕感其實不屬於那些活在無心義中毫無感覺的人,由於他們早已經將無心義當作意義,無視於荒誕而變得無所謂;荒誕感亦不屬於對於意義毫無興致的人,對於他們而言,荒誕感則是多余的,乃至可能用本身的荒誕指責別人的荒誕。
荒誕感是“屬於那些尋求意義的人”,當他發現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本身的處境其實不自由,荒誕感反而帶有一種意識上的清醒,讓人脫離一種蒙昧的快活,睜大眼睛面對於生命荒誕的痛苦。荒誕的呈現在於它意想到:“怎樣會這樣?”由於無能為力解決巨大的納悶,人被存在的沖突感所撕裂,當想要清醒地面對於荒誕的存在,妄圖在無心義中尋覓意義,想掙脫宿命的無心義時,卻一再墮入更深沉的失望中;既然失望是必然的、但願是不可能的,尋求但願不恰是荒誕的表現?莫非,失望就因而是成心義的?失望面對於無心義的無能為力,咱們卻又賦與其意義,這又是多麼自相矛盾,思索失望的意義,可能只是墮入更深的失望中,而一旦人試圖賦與失望意義,便再度證成為了荒誕,最終只能在無心義中荒誕地永恆輪回著。
看來毫無出路。咱們是不是用了更奇妙的蒼白論證,塗抹在荒繆之上,而非面對於它?如果荒繆是帶有痛楚的清醒,荒誕感所喚醒不會只是自戀地知足對於無心義的發掘,或是荒誕地構作一個無心義的世界,好讓自己可以平穩並痛苦地活在自憐之中。荒誕感謝絕悲觀地被自己否定的東西所否定,謝絕簡單推論回避自己:“由於”荒繆,“所以”人生不值得活;“由於”荒繆,“所以”要死……荒誕沒法藉由“由於──所以”進行思想的跳躍。
荒繆作為存在的事實,對於卡繆而言,荒誕感是意想到荒繆的真實性,是本身存在感的出發點,而並不是終點,如何面對於生命的荒誕才是重點。這就是咱們為何必需跟跟著卡繆,一塊兒“想象”薛西弗斯是快活的。
如果生命注定是無心義的,沒有出路的,薛西弗斯不願意預知了可能的懲罰或不幸,就任由生命枯燥無味。慘劇英雄展示一種生的意志,從而展示快活的反抗、自由的尋求。是不是可以想象薛西弗斯將死神綁在的冥府,有多麼快活?薛西弗斯深知要付出代價,也許可能的懲罰在行動的一開始就注定了,但這沒法阻擋他體驗生命的甜蜜、活誕生命的可能、展示生命的熱忱。只有自由的尋求,才是抗衡宿命的荒誕獨一的方式。由於,預知宿命的不幸,沒法否定它生的快活。
如果那塊被推上山的巨石,像徵著薛西弗斯的痛苦以及重復的無聊,他所背負的痛苦,其實不是他自己的,這是別人加諸於他身上的痛苦。它正一點一滴的腐蝕他的意志。諸神但願薛西弗斯在荒繆中痛苦著,並妄圖讓薛西弗斯懧為這就是自己的痛苦。無非,他是清醒的,由於他深知他既是痛苦,卻不能把痛苦視為是他生命的一部份。那只是肉體的痛苦,卻非意識上的痛苦。痛苦的真實來自於別人在自己身上具體的壓迫;痛苦的虛假在於把這類別人加諸的痛苦當作源生於本身的、本色的痛苦。
咱們試圖去“想象”他的快活。他不會將諸神對於自己的剝削視為正當;他也沒有被虐人格,從而服從壓迫者的意志,同情、贊美懲罰他的人,並向他悔悟,然後將別人加諸自己身上的痛苦當作快活;他的快活不是被迫後的、不能不轉化的快活,而“樂在工作”;他的快活也不是奴隸意志的快活:屈服後,自我公道化的快活。諸神的歹意就是要他痛苦,乃至要薛西弗斯快活地確定加諸在他身上痛苦。而重頭到尾,薛西弗斯就帶著反抗的快活,在乎識上展示自由意志,和對於生命的確定。
從薛西弗斯的終局來看,他的自由是不是只是空想?意識上的清醒是不是足夠解脫宿命?仍是另外一種自欺?慘劇英雄不是結果論者,也謝絕生命無心義的投契,而投入平穩而沒有過程的生命。就卡繆的作品來看,透過荒誕感而發生意識覺醒,還只是“個人”的,而透過“反抗”暗地裡的共同價值,才將自我與別人鏈接起來,這是《反抗者》(1951)所思索的事情。然而,如果反抗是可能的,個人的意識覺醒必需是條件。意識清醒是對於無奈現狀最基本的反抗,謝絕在荒繆的創造性隱約中渾渾噩噩。
薛西弗斯看著石頭滾下山,他仿佛變為了那顆石頭,而咱們變為了薛西弗斯,咱們朝向石頭走去之際,幽暗濕冷冥府中重復、無聊勞動的痛苦折磨,無礙於意識的清醒、心中的自由:大地的芳香、天空的浩大、海洋使人眼花的變化,和陽光在皮膚上的熱度。
內文試閱
薛西弗斯的神話
薛西弗斯遭到諸神的譴責而必需永無停止地推著一塊巨石上山,但達到山頂以後,巨石會由於本身的重量又往山下滾去。出於某種理由,諸神以為,最可怕的懲罰莫過於徒勞無功、沒有但願的勞動。
依據荷馬(Homère)的說法,薛西弗斯是最聰慧小心的凡人。但是,依據其他的傳說,他卻多是專干攔路搶劫的勾當。我看不出其中有何矛盾的地方。對於於薛西弗斯為何被打入地獄做著最枉然的事,有各式各樣的說法。首先,他被控對於諸神不敬。他洩露了他們的祕密。河神阿索波斯(Asope)的女兒愛琴納(Égine)被天神朱庇特(Jupiter)擄走。做父親的對於於女兒的失蹤感到很震驚,便向薛西弗斯訴苦。薛西弗斯清楚這樁誘枴事件,他提議說如果阿索波斯可以賜水給科林斯(Corinthe)城堡,他就願意道失事情原委。相較於天降雷電,薛西弗斯寧取水的恩典。但他由於這樣的行為而被貶入地獄受懲。荷馬也說過,薛西弗斯曾經用鐵鍊銬住了死神。冥王普魯托(Pluton)沒法忍耐自己的國度荒涼的景象,於是差遣戰神去把死神從這名征服者的手中拯救出來。
聽說薛西弗斯在臨死之際,輕率地想要檢驗妻子對於他的愛。他指令她不要為他埋葬,直接將他的屍首丟到公共廣場中央。後來薛西弗斯在陰間醒來。對於於妻子只顧遵從卻忤逆人之常情的作法,感到無比惱怒,於是在普魯托的贊成下,重返人間懲罰他的妻子。然而當他從新見到這個世界的景貌,重溫了陽光與水、發燙的石頭與大海以後,他便不願再回到地獄的長夜中。冥王的召喚、痛斥與警告,皆沒法動搖他。他住在海灣邊,面對於璨爛的大海與大地的笑容,如斯又過了多年。眾神不能不下令。引靈者墨丘利(Mercure)前來拘捕這名厚顏無恥的人,奪走他的喜悅,強行把他帶回陰間,在那裡已經經為他備好了一塊巨石。
咱們已經經瞭解薛西弗斯是荒誕的英雄,既因他的熱忱,也因他所遭遇的折磨。他對於諸神的鄙棄,他對於死亡的憎恨,他對於生命的熱忱,使他受到了難以描寫的苦刑,他整個存在都枯耗在徒勞無功上。這是他對於塵世的酷愛所必需付出的代價。而有關他在地府的情形,咱們全無所聞。神話的存在是為了讓想象力為它們注入生命。至於薛西弗斯的故事,咱們只見到他用盡混身的力氣,抬起巨大的石頭,轉動它,朝著山頂挺進,然後一次又一次從新開始;咱們看到他扭曲的臉龐,臉頰緊貼著石頭,肩上扛著覆滿粘土的巨石,雙腳撐著;他伸直手臂,從新抬起石頭,雙手沾滿泥濘,透露出全然屬人的自信。在漫無邊際的時空中漫長努力的盡頭,他終於達到目的地了。然後,片刻間,薛西弗斯就看見石頭朝著下方世界滾去,他必需再度把巨石推到山頂上。他於是走下山去。
薛西弗斯使我感興致的地方,恰是在這個回程期間,這段暫停。本來吃力緊貼石頭的臉龐,已經近乎石頭自身!我看見這個男人以繁重但安穩的腳步走下山,走向他不知何日終結的苦痛。這段時間象是一段喘息的時刻,也一如他的苦難般必會再呈現。那是成心識的時刻。從他離開山頂,朝山下走向諸神的住所的每一分每一秒裡,他是他的命運的主人。他比那塊巨石還要堅強。
假如這個神話是個慘劇,那是由於它的主角是成心識的。假使他踏出的每一一步,勝利的但願都支持著他,那末他的痛苦折磨在何處?本日的工人一生每天做著相同的工作,這樣的命運其實不會比較不荒誕。然而惟有在那少見的成心識的時刻,它才是慘劇性的。薛西弗斯,這個眾神底下的勞動者,既無能為力卻又有反抗之心,他明白自己的不幸境遇;這恰是他走下山時在思考的問題。清醒與明智致使了他的苦痛,卻同時讓他取得了成功。沒有甚麼命運不能被輕篾所克服。
如果說下山的過程有時使人感到悲傷,它一樣也可能洋溢著喜悅。說“喜悅”其實不誇大。我再度想象薛西弗斯朝巨石走去時,一開始是感到悲傷的。當人世的記憶始終揮不去,當幸福的召喚變得太過繁重,哀愁就會從人的心中升起:這是巨石的成功,是那塊巨石自身贏過了他。無邊的哀愁繁重得難以負荷。這是咱們的受難夜。但是,那些將人擊垮的事實,一旦被承懧就滅亡了。從而,伊底帕斯(Œdipe)起初由於不知道便順從著命運。但從他明白一切的那一刻起,他的慘劇就開始了。但同時,失明與失望的他明了,他與這個世界的獨一鏈接是一個少女的青春之手。於是,偌大的空間回蕩起一段撼人的告白:“盡管經曆過這麼多考驗與魔難,但遲暮之年與崇高的靈魂,使我懧為,一切都很好。”索福克勒斯(Sophocle)筆下的伊底帕斯,如同杜斯妥也夫斯基筆下的基里洛夫,道出了代表荒誕的成功格言。遠古的智慧證實了現代的英雄思想。
咱們若不是想要寫出某種幸福手冊,就不會發現荒誕。“甚麼!要透過這麼狹隘的作法?”然而咱們就只有這麼一個世界。幸福與荒誕都是這個世間的兒子。二者沒法拆分。若說幸福必然從發現荒誕而來,是不對於的。荒誕也會從幸福而來。伊底帕斯說:“我懧為,一切都很好。”這句話如斯崇高。它回響於人類粗魯又受限的宇宙中。它告知咱們,一切皆未被耗盡,歷來沒有被耗盡。它把帶來不滿與苦難的神逐出這個世界。它把命運變為是一件人的事務,必需由人們自己去解決。
薛西弗斯一切默然的喜悅就在這裡。他的命運屬於他。他的巨石是他的事。一樣地,當荒誕之人尋思自己的苦痛時,所有偶象都噤聲。在這個登時悄然的宇宙間,大地揚起無數微小的驚嘆聲。無心識的祕密的召喚、所有人發出的約請,都是成功必然的逆反與代價。太陽帶來光,也帶來暗影,懧識黑夜是必要的。荒誕之人對於此抱持確定的謎底,他的努力將永無停止地進行下去。假使有個人的命運,就不會有更高的命運,或者,即便有的話,也只是一種在他眼中沒法防止的、可鄙的命運。對於於其余的一切,他知道自己是生命的主人。當他回身回顧自己的生命,當薛西弗斯朝向他的巨石走去,在這奧妙的片刻,他思量著這一連串沒有關聯性的行動;這些行動已經經成為他的命運,由他自己所創造,在他的記憶中鏈接起來,不久以後將由他的死亡所封緘。堅信一切屬人的事物皆只有純然屬人的本源,因而失明的人盡管明白永夜無盡卻也渴想看見,他始終邁步前進。巨石依舊在轉動。
我就留薛西弗斯在山腳下吧。一個人老是會發現他的重任。但薛西弗斯展示一種更高的忠實:否定諸神,扛起巨石。他也懧定一切都很好。這個爾後再沒有主宰的宇宙,對於他來講既不荒瘠,亦不徒勞。群組成那顆石頭的每一個微粒,幕色籠罩的山陵的每一片礦岩,自身便構成一個世界。朝向山頂的斗爭自身,就足以填滿人心。咱們應該想象,薛西弗斯是快活的。
作者數據
卡繆(Albert Camus)
“我曾經經處於苦難與陽光的半途。”卡繆在《非此非彼》一書中如斯寫道。誕生於阿爾及利亞的康士坦丁省,湊近蒙多維鎮一處以栽植葡萄為主的地區。在阿爾及爾渡過窮困的童年;小學及中學老師皆看出他天資聰穎,是可造之材;未成年即罹患肺結核,跟著他稱之為荒誕的慘劇性感受,始終懷抱著失望的生存慾望──以上種種皆形塑了卡繆的人格。他寫作、成為記者、創立劇團與主持文化機構,並介入政治。他在《阿爾及爾共以及報》的一系列文章,揭露了當時穆斯林的悲慘生活,使他不能不離開家鄉。二戰收場之際,他擔任法國地下報刊《戰斗報》的總編輯,該報是新聞界的裡程碑。
對於卡繆一輩子所作的總評,最言簡意賅者也許是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所言:“卡繆說過,對於誕生在這個荒誕世界中的人來講,他獨一真實的角色是生存,並對於他的生活、反抗與自由有所覺醒。”而卡繆本人也解釋過他如何構想與看待他的全體作品:“我首先想要表達的是不是定。而且出於三種形式:小說,比如《異村夫》;戲劇,比如《卡里古拉》、《誤解》;思想,比如《薛西弗斯神話》。我還斟酌到這三種形式可以表達的建設性價值,於是有《鼠疫》、《戒嚴》、《正派的人》、《反抗者》。我已經經模糊預感第三個層次,我將繚繞在愛的主旨進行創作。”
一九五七年,卡繆獲頒諾貝爾文學獎;這項殊榮不但表彰他在著述上的傑出成績,無疑也是由於他從未休止抗衡一切意欲搗毀人的事物。就在世人引頸期盼他的新寫作之際,一九六○年一月四日,卡繆在一場車禍中遽然謝世。
